请把自己逼进好学校,让人生在时代背影上添一抹底色。
迟到6年的电影《无问西东》上周终于上映了。
这是一部为清华大学百年校庆而拍摄的献礼片。
全片横亘4段时空,跨越近百年的历史,讲述了4段清华学子的故事。
到今天,票房早已轻松过亿。关于那段岁月,那些故事,也引发热议不断。
从这部影片,有人看出了人生抉择的意义,有人讨论人性的善良与邪恶。
而我,从这部影片里看到的,是经百年而不衰、历万难而不灭的名校精神。
那里书生意气,激扬青春;那里壮志卫国,热血澎湃;那里握着时代的脉搏,扛着社会的脊梁。
01
电影《无问西东》的四段故事中,笔墨最重的,就是西南联大时期了。
西南联大是中国历史上办学年限最短的学校,却也是荣耀最盛的学校。
8年时间里,这里走出了3882名学子。
其中有2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,4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,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,171位两院院士和100多位人文大师。
有学子就曾说过,西南联大的成功就在于它具备两重意义:
一个是表面的意义,那当然就如其名称所揭,是一个学校,是一座研究学问、传授知识的最高学府;
但除此之外却还有一重不为人们所见的隐潜意义,那就是一个酝酿思想,领导时代变革的中心。
高晓松在一档节目里说过这么一句话:名校,是镇国重器。
而生长于此的名校生则是当之无愧的国之栋梁,是扼住时代脉搏的脊梁,是给这个社会托底的人。
电影中,王力宏的扮演者沈光耀本是一个富家少爷,母亲不懂他为何千里迢迢非要从广州跑到昆明来读书。
沈光耀笑笑没有解释,他没有说出口的话是,因为这里是整个时代的前沿。
如果不是来了这里,他如何有机会能听到有人为他释义泰戈尔的诗,怎么有机会驾驶飞机,翱翔蓝天呢?
电影中名校光环显露无疑,而回到现实,更是如此。
还记得前段时间在网上流传的乌镇饭局图吗?
这是当今中国,对时代发展的脉络最有发言权的一批人,而他们,无一例外出身名校。
鲁迅先生说,我们从古以来,就有埋头苦干的人,有拼命硬干的人,有为民请命的人,有舍身求法的人……他们,是中国的脊梁。
所以,为什么要上名校?
因为只有在那里,你才是一个时代洪流中能够被看见的人,是能够给一个时代增添色彩的人。
02
说回电影,所有人的故事中,主要围绕的是两个字:选择。
而最让人感动的,也是他们的选择。
20年代,国家需要实业救国之际,吴岭澜遵从本心,弃理学文。
40年代,“看上去什么都能做好”的富家子弟沈光耀,哪怕违背母亲的嘱托也依然弃笔从戎,战死蓝天。
60年代,被众人唾弃批斗的王敏佳为了保护李想的支边梦想,毅然决然地自己一力承担过错。
21世纪,广告总监张果果,周转在两个领导人的明争暗斗中,依然能够说出“我和你们不一样”这样的话,并不顾身边人的嘲讽选择继续救助与他毫无关系的四胞胎。
是什么给了这些人做出这些决定的勇气呢?
又是什么让他们有底气选择那条人烟稀少的、遍布荆棘的一条路呢?
影片的最后给出了答案:爱你所爱,行你所行,无问西东。
这是取自清华校歌“器识为先,文艺其从,立德立言,无问西东。”
是清华给了这些学子面对真心,做出抉择的勇气。
而这是为什么要上名校的第二个原因。
因为上了名校你才有足够的资本对自己的选择负责,你才能真正遵从本心做出真实的决定,你才有足够的底气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。
表姐本硕都是在复旦大学读的,读的是新闻传媒。毕业后却自己开家蛋糕店,做一份甜蜜的事业。
对于她的选择,起初我非常不理解,“当初那么辛苦地考进去,又辛苦地读了好几年,怎么就甘心只做个甜品师呢?”
表姐边捣鼓着她手上的食材,边笑着回答我,“哈哈,这是我最想做的事情啊。复旦可不就是教育了一些自由而无用的灵魂吗。”
自由而无用的灵魂,这是复旦大学的民间校训。
所谓自由,是思想和学术,甚至生活观念,能在无边的时空中恣意游走;所谓无用,则是对身边现实功利的有意疏离。
那一刻,我明白了。
大学,会教你怎样活得更好;而名校,是教你怎样活得更精彩。
所以影片的最后,张果果远离了职场的尔虞我诈,在四胞胎的房间里为他们描摹窗户时,能感受到这个内敛含蓄的男人由心而发的愉悦感。
所以,请把自己逼进好学校,让青春绽放出更绚丽的华彩,让人生在时代背影上添一抹底色。